標題:
葉匡政】「網絡群體性事件」是公眾輿論的法庭
[打印本頁]
作者:
Nell7381
時間:
2009-11-19 02:05
標題:
葉匡政】「網絡群體性事件」是公眾輿論的法庭
葉匡政,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關注儒家現代性、現當代史的常識重建。
《瞭望》週刊的一篇報道,使「網絡群體性事件」成了熱詞。報道對那些「百萬級點擊率」的公共事件,如「周久耕」、「躲貓貓」做了一些針對性採訪,認為這類事件會在很短時間內損害百萬群眾心中的黨政機關形象。報道還通過基層幹部之口,把此類事件的成因歸結為對網絡的「三個進不去」:基層黨組織「進不去」,思想政治工作「進不去」,公安、武警等國家強制力「進不去」。想來正是這種「進不去」的思維,會把這些輿論熱點定義為「網絡群體性事件」。
這個定義,至少意味著管理者並未把網絡輿論看做是民意的常態表達,骨子裡缺乏對真實民意的尊重。這類事件原本就是存在的,如果說損害形象,是這些事件本身在損害,與公眾關注多少、點擊率高低並無關聯。政治學早有定義,真正危險的並不是那些公開的言論,而是那些因為恐懼迫害,不得不秘密交流的思想。
公眾輿論是這個世界真正的法庭,所以它會沒日沒夜地討論它認為重要的事情。敬畏輿論會使公共權力學會小心謹慎,卻也因此變得安全穩妥。有意思的是,報道中有專家把網絡輿論劃分為「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劃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治理這個由「發帖、灌水、加精、置頂」而形成的「民間網絡輿論場」。在他們看來,公眾輿論是不值得信任的,似乎總是代表了謬誤,而少有真理,透露的也總是負面信息。
正是這種對公眾輿論的偏見,導致了基層官員們對此類事件總是用「堵」這一種戰術,好像只要把這些言論刪除了隱藏了,就天下太平了,其實這些言論仍然在人們心中。等到人們真的認為只能秘密傳播這些言論時,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才是一種真正的危險。
兩千多年前,孔子對此就有認知,他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危」是高峻、正直的意思,「危行」就是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行。當現實變得污濁之時,「危行」是必需的,「危言」卻沒有必要。「言遜」並不意味著怯懦,而是為了確保「危行」的可能。《國語》更是說得明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網絡輿論熱點一方面體現了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一方面也表明了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其實正是社會所期望的。只要換一種眼光,一切都會不同。
歡迎光臨 帝國之心☆綜合論壇 (http://chemtech.com.tw/)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