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小學生家庭教育與學習心理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克遜指出:對於學齡期的孩子,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是其成長中必經的發展矛盾。當孩子順利發展時,他將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否則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而且會使以後的成人生活同樣充滿彷徨迷失,缺乏目標。學習歷程正是體現並推動這一矛盾的主要過程。可是,有一些孩子正面臨著學習的困境,他們無法在學習中體會成功與喜悅,無法在學習中感受到燦爛的進步。他們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這些孩子的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類型中。



第一, 智商正常,智力無任何障礙,但對學習缺乏責任感,沒有從心裡認可學習是自己成長的必需,學習是重要的,缺乏進取心。對自身的學習能力表示懷疑,懼怕學習。



第二, 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無法將"學"與"玩"合理分配。做功課時不 能集中精神,總要弄一些"玩"的小插曲,白白浪費時間,使得自己學不好,玩不好。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形成做事拖拉、無長性,精神易分散等不良慣。


    第三, 個性特點上任性、依賴。一方面拒絕家長的干涉,家長的建議很難聽得進去;另一方面又依賴家長的"腦子",以此來完成作業任務。有家長"陪做功課"的慣例。長此以往,孩子便在成人的"陪同"下變得"無能"、依賴性強、缺乏自信,獨立思維能力遲鈍,從而造成學習不良。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講,由於家庭情況的不同,對孩子教育的鬆緊不一,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造成第一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長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另一方面是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而對孩子的學習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忽略了對孩子心理上的正確引導。對於第二種現象,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學習不夠關心,對孩子存在的現象沒及時予以幫助,幫助他們分配安排好"學"與"玩"的時間,讓孩子感性上識"學"與"玩"是矛盾統一的:"學"得快,則額外時間多,"玩"得也痛快;"學"得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還要從睡覺吃飯中扣時間補償。另一方面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總是額外地佈置過多的作業,希望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習成績,但孩子卻向反方向走了。因為他發現父母每次佈置的額外作業量與每晚做完學校作業到睡覺這段時間成正比,剩餘時間多,額外作業多,如果校內功課做得慢,時間沒了,也就不做額外練習了。於是,在學校不做功課,先玩個夠,或在校做功課時邊玩邊做,拖時間,等回到家父母在時再慢慢做。至於第三種現象,是家長們對孩子的過份關心,很多家長認為"陪做功課"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的專心程度,不去做小動作;另一方面孩子遇到不懂問題,能及時發現、講解,一舉兩得。然而,這種"陪讀"不僅造成孩子思維上的依賴,看到孩子遲疑就將答案脫口而出,使孩子通過做功課進行知識鞏固的時間成了家長"溫故而知新"、孩子動手不動腦的過程。另外還表現在情感上的依賴。現在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本來孩子就缺乏玩伴,情感上有孤獨感。一但做功課時就陪慣了,就很難適應自己一個人在家時獨立做作業的過程。這兩重依賴又會影響孩子課堂的專心程度,很多孩子將課堂學習時間用於玩耍、想入非非,而回家做功課成了家長給自己上課練習的時間。

因此,我們不難看到所謂的"學習負擔"造成小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並非學習內容本身,而是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環境使得孩子失去學習動機,喪失了主動進取的能力,也就必然覺得學習枯燥乏味。所以,家庭教育必須重視對少年兒童個性的培養,注意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當然,在教育手段和態度上,不要急躁、簡單、粗暴或流於形式的檢查說教,而是耐心地分析情況與學校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家長既不包辦代替,也不放任自流,在溫和的氣氛中,耐心細緻地輔導,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情況和對待困難的態度,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中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自己鑽研解決了一個難題,心裡會感到莫大的快樂,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一旦幫助孩子恢復主動學習的能力,使他們體味到學習內容的價值,學習於他們來說將不再成為"負擔"。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還會有困難和艱辛,但更多的是獲得知識,開啟心智的欣慰與驚喜!
在對兒童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著關鍵作用,由於這種關係,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合諧統一。做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教師要經常與家長聯繫,反映學生在校情況,瞭解在家表現,針對情況制定措施。作為家長更應該主動到校瞭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於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可一部分家長往往是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後很多了才來關心,表現為被動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讓我們為共同的目的一道擔負起對孩子的教育吧!
返回列表
花蓮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