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卡爾·威特:全能教育法 運用遞減法則

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只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這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這就是兒童潛在能力的遞減法則。



    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潛在能力,都各自有著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當然,有的動物潛在能力的發達期很長,有的動物潛在能力的發達期則很短。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例如小雞「追從母親的能力」的發達期大約是在出生後4天之內,如果在這期間不讓它發展,那麼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得到發展了。所以如果把剛生下來的小雞在最初4天裡不放在母雞身邊,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了。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出生後的8天之內,如果在這段時間裡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麼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發達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這段時間裡把它放到一個不能埋食物的房間裡,那麼它的這種能力也就永遠不會具備了。



    人的能力也是這樣。兒童的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即使生下來有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就會只剩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由於這種遞減是因為未能給孩子發展其潛在能力的機會,致使其枯死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之點就在於要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



    怎樣才能杜絕孩子潛在能力遞減呢?卡爾·威特認為,應該盡早教育,應該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進行教育。從出生到3歲之前,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後簡直不同,他們對事物的記憶不是對其特徵進行了分析之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覆的觀察中,將整個事物印象原封不動地作了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之中。



    嬰兒的模式識別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對3歲以前的嬰兒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不會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是成人遠不能及的。他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覆灌入幼兒尚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的話,他也會毫無區別地大量吸收壞的東西,從而形成人的素質。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模式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



    給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硬灌」些什麼呢?大致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反覆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面則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根據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表明,在嬰兒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裡的詞彙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接受了卡爾?威特的這一教育思想,堅持早期教育,使女兒的記憶能力明顯超過了常規孩子。以「認生」——嬰兒第一次表現出記憶能力——為例,劉亦婷3個月大就開始認生,比平均水平提早6個月,6個半月就出現了「理解記憶」(即明白詞彙與物體的關係)。而50%的嬰兒則是在10個月大時出現的。當她長到1歲1個月時,記憶力的發展又出現一個飛躍。在記憶方式上,她已不再僅僅依靠人類3歲以前所特有的「模式記憶」,而是提前萌發了3歲之後才有的「分解記憶」能力。經過媽媽的不懈努力,對女兒的教育也結下了滿意的果實。



    在女兒滿1歲半時,媽媽就試著教她背唐詩。剛開始是兩個字一段地教她,沒過幾天,女兒就可以流利地背誦朝辭、白帝、彩雲……雖說她並不懂詩的含義,但唱歌一樣的朗誦,卻能使她感悟到詩歌韻律的美妙。自那以後,婷婷的學習熱情一直很高,姥姥教她背了一首詩:「雄雞一唱天下白,千家萬戶把門開……」在從工廠的路南區到路北區的路上,她看見一隻公雞就把詩背了一遍。」
返回列表
花蓮民宿